知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关于知,《说文》曰:“识也”。段玉裁注“凡言‘知之’者,谓心之所识”;许慎还认为“‘知’、’智’‘同字’”[1] 《尔雅·释言》引有“智,知的省文”的说法;可知古文字中两个字的形、音皆相近,可以通用——虽然这个说法现代学者一般不认可了(比如裘锡圭先生就说二者不能通假)。
那么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三个方面来看:一、甲骨卜辞中的知。二、金文中出现的知。三、秦汉文献中的知。 一、甲骨卜辞中的知 殷人对鬼神和自然现象是有很多疑问的,他们通过问卜来求得神的指示;而占卜的结果被理解为神灵对人的暗示或警告等,并依此对事情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这种以卜问吉凶祸福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商朝乃至周代社会。
因此,我们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大量有关知的内容。如“贞令今夕雨”“贞勿令今夕雨”(乙602)表示询问是否今晚要下雨;“贞帝弗致出令”(前6.51.17)是询问上帝会不会让人不得安宁;“今日帝不告于先王”(甲3929)则是问今天上帝没有去见祖先……总之就是问东问西啦~而且这些内容都被记录在了甲骨卜辞里,可以说是相当靠谱的了! 二、金文中出现的知 金文的篇幅比甲骨文要大得多,所记载的事情也相对更加丰富多样一些(?)。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不少关于“知”的用法及含义了哈~ (一)“知道” “道”本指道路或法则,这里应该就指的是大道或者天道之类的吧....反正就是要表达懂得某种真理的意思咯~~例如下面这几篇都讲到了"知(智)"与"德":"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颂鼎,作命辞) "唯王才德,克配先公,俾克永嗣"("大盂鼎") "丕显文武,受天有大命,在武王。既辟乃祖,肇我邦国,若兹四海,"(毛公鼎)等等。
(二)“认知/了解" 这主要是用来自称的嘛~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自知者明"[1] ;也有自称已经知道了对方的意图的--当然这是很客气的自谦法子啦~(不过其实这俩差不多一个意思吼~) "余能知天命","余能御寇"("伯虎盘");还有说自己明白规矩礼法的——“唯吾小童未使"(“何尊”) 另外金文中还有一种情况是把知用作名词表示智慧。例如: "易无思无虑,故动而变,变而通达于四极"(何尊)“民非后难治,百姓不亲,五品不逊,乱敌太大,则思君子比义故可也"(“师簋") “皇天嘉命,奄有四海,为天下母"("大盂鼎")) 三、秦汉文献中的知 知在这里应该是动词而不是名词啊!!! 知,别也 ——《说文》 别,分别也 ——《玉篇》 所以这个词的意思是“区别”呀!!! 也就是说这里的知不是认识事物或是掌握真理的意思,而是进行区分划类的意思——所以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出现频次并不高。
根据《左传·昭公七年》所载鲁国人子家谈论郑简公去世的原因时提到: 知也,又欲作淫乱以忘其旧. ”杜预注解云:“知其君必死,故杀己以求信于死君之前,可谓忠矣;然作乱,非其任也.'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知”主要指的是分辨是非曲直或者是能够分清主次的一种判断能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而已![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