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说文解字》中说“赵”是“象翼之形”。甲骨文的“赵”像鸟张开的翅膀,下面是一个“走”(篆文变成了“足”),合起来表示一只大鸟在奔跑,表示这只鸟正在逃离战场、逃离危险。 “逃”字的金文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上面是一只鸟,下面是一根树枝,表示逃跑之人正在树梢上跑。 《玉篇·辵部》中收录了“超”字的古字形,其中的一个古字形也与“赵”有关,它由“走”和“隹”构成,“隹”为短尾鸟的总称。从字形上来看,这个“超”与“赵”“逃”等字的字源都是相同的——它们都源自同一对原始符号——“鸟走之形”或“鸟行之形”。
关于这两只鸟的形象,有学者认为它们是燕子和隼,也有学者认为是燕子与麻雀;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这是燕子的两种不同形态:一种类似家燕,一种是海燕。总之,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出这两种鸟类之间的区别。 但无论是哪种解释,这些鸟都拥有相似的外形特征:细长的嘴巴,短小的尾巴……这些都表明它们是候鸟。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驯养燕子作为宠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器时代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国北方居民还普遍以隼作为狩猎的对象之一。早在春秋时期之前,人们就已经能够区分燕子与麻雀、燕子和隼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造出了新的汉字来指代不同的鸟类。而这些全新的文字,又进一步影响了后来许多汉字构造的变化与发展方向——比如我们常说的“反犬旁”,它的起源就是来自这些早期的“鸟”形字!
除了“赵”之外,还有很多以“鸟”命名的人物、地名以及山川河流等。如:“雍(yōng)城”,因城北有雍门而得名。传说秦昭襄王曾在此筑台召见诸侯,故又称“西雍”;而西周时这里曾是雍国的都城,所以又叫“西都”或“中都”。又如“冀州”(今山西省北部及河北省南部地区),因其南临黄河而得名。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昔尧帝封子丹朱于此。殷汤又封其支庶于河北曰冀亭侯国,因以为名焉。 ”再如“幽州”(今北京市至辽宁西部一带),因其地处燕山之北、太行山之东而得名;此外还有今河北省中南部之“幽州”(即后魏之蓟郡)亦得名于此。可见,在古代中国很多地方都是以“鸟”命名的。中国古代人民对于鸟类有着极高的尊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