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五行属什么?
“五行”这个词汇,在现在的日常用语中一般用来指代五个基本元素;而《说文》解之曰:“五,阴阳天地人之数也。” 五是数,行是道路、运动的意思 因此所谓的“五行”,是指世界上五种基本的运动变化方式或路径,而不是指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 所以用现代的名词来描述的话,可以理解为五大基本力或者五大标准模型。 “飞”从甲骨文字形上看是个象形字,像一只鸟展开翅膀飞翔的样子。本义就是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盘旋。 从金文的演变来看,到了西周时期,甲骨文的“人”被简化成了“一”。
再往后看春秋战国的文字,又出现了类似大篆的字形(下图) 在《汉书·艺文志》里将“六书”划分为三类:“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谓之六书”……其中第一类的三个“象”是造字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象形”“指事”“会意”“谐声”四个字是造字的根本方法 而上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字形与汉字的第一种造字法最为符合,所以“飞”很可能是由象形的“鳥”或“鳥”的一小部分演化而成的。
《说文》:“鳥,長喙佳貌。象形。凡鳥之屬皆從鳥。飛鳥之鳴聲揚者也,故從鳥。” 这里就明确指出了“飛”是由“鳥”的一部分演化而来的。而且这种演化也是符合逻辑的——鸟要飞行的时候必然是张开翅膀腾空而起,那么“鳥”的翅膀部分自然要演化成“飞”。
《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舜“陟高丰,每至于郁林竹木,必茂其枝株,禁伐永断后患”——意思是尧将帝位让给舜之后,有一次去南方巡视,走到郁林之地时(今广西境内),看到郁郁葱葱的竹子树木,于是下令禁止砍伐,以免日后出现麻烦。
《说文》云:“郁,树木丛生貌。从艸鬱聲” 这里的“郁”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郁郁苍苍”的“郁”。
所以这段史料其实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上古时期郁林这个地方盛产竹子,而且是“叢生”“茂盛”的那种。而这正好跟上文提到的象形文字“鳥”所描绘的情形一致——“鳥”上面的一横是鸟巢,中间一竖代表“枝干”,下面的一撇一捺则是两片树枝相交处生长的枝条和叶子……这跟竹子丛生且密集的特点简直是一模一样! 而我们常说的“竹子拔地起”形容的就是竹子生长迅速且枝叶繁密的特点。
综上可知,“飛”是从“鳥”演化而来表示鸟类展翅飞行的意思,因为鸟类需要借助双翼才能展翅高飞,所以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飞”字逐渐取代了原本的“鳥”字,成为我们今天所用的字……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如此,那“五行”之说未免太过牵强。
但是古人毕竟不是傻子,他们既然提出了这种说法,必然是有道理的,那就是“五行”的说法同样可以用来解释“飛”字的由来及构造。 这就要说到我们之前说的第二个概念————五行“是世界中五种基本的运动变化方式或路径”。 而“飛”的本意是鸟展翅飞翔,毫无疑问是一种移动的方式或者说路径,既然是运动变化的一种方式,那自然就可以归结为“五行”之一。
而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模式包括弱作用、电磁力、强作用以及引力四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宇称-时间反序”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只有在自旋方向相反的物质(或介子对等)之间才会发生,而且强度非常弱——它比原子核间的斥力还小,因此在地球上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存在的 ——这就相当于水与火之间的相克关系。 而且由于它与弱作用、电磁力和强作用的性质截然不同,并且无法通过基本定律进行预测,因此被认为是第五种基本相互作用。
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水火既济,水火不相容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所以用这种方式也能很好的解释“飛”字的构造。